#太极养生 ·2024-06-10
人的基本运动素质包括:力量、耐力、速度、灵敏度、柔韧性等。其中力量大致分上肢力量、下肢力量和核心力量,速度又分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位移速度。
太极拳作为一种运动方式,一般的认知是可以改善人的柔韧性和灵敏度,大部分人都不认为太极拳可以增强力量、耐力和速度。特别是力量,因为各种原因被有意无意地弱化了。其实所谓太极拳的“四两拨千斤”,并不是要求太极拳练习者只能有四两力。一个人的力量是和肌肉的数量和质量相关的,而保持一定量的肌肉是我们的免疫系统能有效运行的保障,因此,练太极拳的目的绝不是弱不禁风。那么,为什么太极拳特别强调“放松”和“不用力”呢?我们知道,所有的身体运动都需要骨骼肌的收缩来产生动力,在没有练习太极拳之前,每个人都有自己习惯的用力方式,这就意味着在做一个动作时,我们有自己习惯的调用肌肉的方式。有习惯,就意味着不均衡,做到同样的动作,可能会有不同的肌肉协同方式都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练太极拳的时候,让你放松,首先就是让最习惯受力的肌肉松下来,但是这些肌肉放松的同时还要保证动作的顺利完成,这就有了让人调用自己不习惯调用的那部分肌肉或者使用不同的肌肉协调方式的可能。
因此,所谓的放松和不用力,里面包含着两层含义。
首先,是将自己原本习惯的最容易调用的肌肉力量减小,用平时不习惯的或者无意识调用的肌肉力量去替代,这样就锻炼了日常很少使用的那部分肌肉,让全身的肌肉结构趋于均衡和协调。
其次,放松的目标是不用多余的力,用最小的力量达到动作的目标,这就意味着肌肉之间没有多余的损耗和对抗,这也是增强人的速度、耐力和灵敏度的必要前提。
太极拳练习时,动作和呼吸是以特有的节奏配合在一起的,全身肌肉协同,没有局部的僵力,保证了循环系统能顺畅地将氧输送到全身各处,身体各部分的有氧功能启动和运行也相对会比较顺畅,因此,太极拳运动时,相对同等强度的其他体育项目,在运动过程中有氧供能的比重应该会相对更高一些。跟前文食物营养的认知相同,在运动中,传统太极拳并不以单独使一种或几种身体素质提高为目标,太极拳对运动模式的组合和配比,是要同时调整全身所有的身体素质和脏腑功能的,这就是所谓的“损有余而补不足”。
让身体纠正偏差,回到中正安舒的状态上去。让身体各部分的功能以最有效的方式运行,让身体各种素质都达到与当前脏腑功能理想匹配的程度。量力而行、无过不及、不丢不顶,是太极拳练习的原则、养生的保证,也是太极拳对敌技击的特点。太极拳非视觉,不表演,其意也源于此。表演意味着要用自身的某种极致状态去取悦观众,而追求这种极致大多是需要“损不足而益有余”,透支自身相对较弱的功能去修饰本已是最强的那部分能力,这是与太极拳的基本原则相悖的。
因此,太极拳练习过程中时刻不能丢掉平衡和对称,平衡和对称,也是太极十三势中的“中定”和“掤”劲的现代表达方式。
太极拳是一种全面改善身体素质的运动方式,这种改善,以前可以用技击实战的能力来衡量,在各种环境条件下,在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能用最有效合理的方式去应对,以提高自己的生存概率,比如在战场上,存活率高的技术就是合理的,这种合理性不是人为判定的,而是用残酷的生存竞争选择出来的。而在现代,用现代医学检测来定量测试代表身体素质的参数,可以用作太极拳练习效果的检验和参照。
我们在学习传统文化,学习太极拳的过程中,无论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所有最优秀的人类智慧结晶都应该为我们所用。身体力行地在实践过程中渗透融合,为我们的身心健康找到平衡的保障。太极拳从根本而言,并不仅限于一种运动方法,而应是对我们的生活习惯的全面调整和改变,我们当纠正偏差,从太极拳运动时对身体的要求,推而广之,让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都做到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